首页 > 新闻发布 > 时政新闻 > 正文
白河林业分公司的绿色转型路
发布时间:2015-09-22
信息来源:转自新华网
作者:记者高楠
浏览:986
摄影:

 

    盛夏八月,长白山成为海内外游客避暑度假的胜地。行走在位于长白山脚下的大戏台河原生态景区,高负氧离子含量的新鲜空气,让人仿佛置身于天然的“森林氧吧”。
     黄松蒲林场自筹资金自主开发的森林生态旅游项目,实现了我公司“变砍树为看树”的绿色转型发展目标。
    “早些年的林子密不透光,现在可采的大树逐年减少。为了发展,我们牺牲了资源,甚至可以说是‘杀鸡取卵’。”党委书记荆彦林说,“停伐后,我们主要向两个大方向转型发展,一是做林下经济,二是搞森林生态旅游。”
    今年4月1日,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的号声吹响,“人往何处去?钱从哪里来?”成为关乎林业企业和职工生存发展的一道现实考题。
    早在2011年,公司就已觉察到“停伐”的脚步声。如何让一辈子与木头打交道的林业人尽早适应无木可伐的新生活?公司重新审视自身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明确将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作为林区转型的接续产业和职工增收的重要增长点。
    在光明林场的二道镇奶头山村食用菌培育基地,10多个大棚分立道路两侧,生产车间内工人们熟练地操作着机器,将一袋袋的锯末压缩成段。这里是白河安置富余职工就业的一个项目,基地30多个职工搞起来一个合作社,一半是林场工人,一半是当地农民,每年能产100万至110万段木耳,纯收入50万至60万元。
    管恩平当了28年的伐木工人,工资每月只有不到2000元,加入合作社后,每个月收入3600元,全家的生活有了保障。
     2011年11月,公司职工以股份制形式集资384万元,创立了“延边大戏台河生态旅游有限责任公司”。黄松蒲林场借助长白山池北区登山必经之路的优势,重点打造了长白山大戏台河原生态风景区、长白文化景区、神奇魔界景区等十大景区。2014年起,大戏台河景区与长白山景区通力合作,年旅游接待超过20万人次,实现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
    在“十大景区”的辐射带动下,住宿、餐饮、运输等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实现了“变白天游为全天游、变夏天游为全年游、变观光游为休闲游、变浅层游为深度游”的目标。
    朝鲜族火炕、太阳能热水器、免费WIFI……虽然置身于深山老林之中,但仍能享受到现代化的生活设施。黄松蒲林场工会主席戴伟提前考虑“停伐”后的生存问题,利用自家的房子办起家庭旅馆,并带动职工一起开设家庭旅馆,成立森林旅游合作社,集中管理、统一服务标准,使职工的收入增长一倍以上。
    目前,黄松蒲林场具有一定接待能力的家庭旅店有70余户,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年收入达240余万元。
    “面对停伐,公司的经营观念由‘砍树’变为‘看树’。林区职工原来上山伐木的话,每个人一年的工资也就一两万元,现在搞森林旅游,发展家庭旅馆,收入成倍增长,创业性收入能达到三四万元。”戴伟说,“我们还和携程网等旅游网站搞合作,网络订单占了三成。职工都尝到了森林旅游带来的甜头,大家也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