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为人先潮头立 ——记食用菌种植户张立贵
发布时间:2023-07-28
信息来源:
作者:
浏览:514
摄影:

敢为人先潮头立

——记食用菌种植户张立贵

 

张立贵,一名普通的下岗女工,虽然只是初中毕业,却凭借着自己对食用菌栽培的热爱和追求,掌握了黑木耳、平菇、香菇、花子蘑、猴头等食用菌的全套栽培技术,还在刺嫩芽、拱嘴蘑的人工栽培技术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成为白河林区小有名气的创业户。

十几年前,张立贵还是我局原牙签厂的一名普通职工。 1995年,哥哥把她介绍到了白河林业局科研所去帮工,听着技术人员对木耳人工栽培的讲解,她在心里盘算着:地栽木耳的原料很简单,成本也很低廉,而且利润空间很大,只要掌握了技术,完全可以自己栽种,这也正适合我的家庭情况。当时一名技术员看她如此认真,就劝她最好去学习黄蘑的栽培,因为黄蘑当时在市场上的价格要比木耳高得多,而且适合家庭的小规模栽培。她还主动介绍张立贵到一个姓韩的女士家去帮工。在韩女士家帮工的时候,张立贵刻意留心了技术要领。她我看到二级菌试管里的基质很像皮冻时,就跑到市场上买来了肉皮等原料,回家试着做起了黄蘑二级菌试验。刚巧这时韩女士来到她家做客,看到锅里用肉皮熬制的皮冻和锅台上已经分装了一部分的试管,笑着告诉她:“试管里放的不是皮冻,而是琼脂。”她恍然大悟,马上又跑到街上买来了琼脂,根据自己偷学来的技术,开始了黄蘑二级菌栽培的试验。功夫不负有心人,短短几天她就培育出了黄蘑二级菌。当韩女士再次来到她家的时候,被眼前的一切震惊了。她问张立贵是如何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培育出它们的。张立贵微笑着告诉她:“是在帮工期间通过你与工人的谈话和观看你们的操作学习到的。”韩女士心悦诚服地笑了,但张立贵却再也没能去她家帮工。

虽然黄蘑二级菌栽培实验成功了,但这远没有使张立贵感到满足,她发现栽培黄蘑二级菌需要向一级菌商进菌苗,而一级菌苗又相当昂贵,经过细细计算,她发现其间有着巨大的利润空间。她想要是自己以能做出一级菌,不但可以节约成本,还可对外销售,岂不是一举两得吗?于是她开始了黄蘑一级菌的研发。但做一级菌需要很强的技术,张立贵当时所掌握的技术还远远不够,于是就买来了相关的书籍,打算仔细地研究,然而一翻开书页,她顿感头晕目眩。因为书里的有些字认不准,何况还有很多晦涩的词语和层出不穷的科学术语呢。这时她才真正理解人们常说的一句话:“书到用时方恨少。”后悔上学时没有好好的读书,致使现在面临如此大的困难。但困难总是要克服的,每到看不懂的地方,她就拼命的翻各种工具书,同时与丈夫相互探讨,直到把书上的每一句话都吃准、吃透。培育菌种,恒温箱是最基本的设备,但它的价格却很高,为节约资金,她搬来一个木箱,在里面铺上电热毯,做成了简易的“恒温箱”。由于缺少必要的设备,张立贵只好把 “恒温箱”放在炕头,日夜守候,就是在睡梦中也常常会下意识地把手放进恒温箱中试探温度,一旦发现过热或过凉,就赶紧挪动。那段时间里她没有睡过一个好觉,也没有吃过一顿像样的饭菜,更失去了无数次同丈夫、女儿共享家庭欢娱的机会。当她满怀希望地如期打开恒温箱的时候,面前却不是吐露的菌丝,而是厚厚的绿莓。那时的她如身处寒冷的冰窖当中,失望、痛苦、无助……种种复杂的情感交织成滴滴的泪水夺眶而出。“是温度出了问题,还是基质的配制出了问题……”无数的疑问充溢着她的大脑。

“无论如何我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能找到问题的根源!”她又一次投入到了新一轮的试验当中。当她怀着忐忑不安的心用颤抖的双手小心打开“恒温箱”的时候,所看到的不再是可憎的绿莓,而是一个个悄然绽放的菌丝。“我成功了!我成功了!我终于成功了!”她紧紧的抱住了身旁的丈夫,两行热泪夺眶而出,滴滴洒在了丈夫的肩膀上。

黄蘑一级菌实验的成功,让张立贵有了更大的信心,也坚定了向更多的领域迈进的决心。两年的时间里,她相继掌握了黑木耳、香菇、平菇、花子蘑、猴头等食用菌的一、二级菌培育技术,并逐渐扩大了规模,也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白河林业局具有“长白山下第一局”的美称,这里是长白山生态圈中最具代表性的区域,除了各式各样的食用菌,还有种类繁多的山野菜,而且在市场上非常畅销。张立贵想如果实现大规模的人工培植,就可以将这优厚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主意打定之后,她就从各种山野菜和野生食用菌中细心的选择,最终把目光聚集在了至今人工栽培还很稀少的刺嫩芽上。

刺嫩芽是长白山山野菜中的上品,营养价值特别高,市场价格也极为昂贵。在国内外市场上,对刺嫩芽的需求很大,但供货量却很小,原因就在于刺嫩芽几乎全凭天然采摘,偶有利用移栽或嫁接进行人工繁殖的,也因为资源有限而难以形成规模。而如果能够采集到刺嫩芽的种子,在大棚里进行栽植,一是可以解决规模化生产难的问题,二是可以节省许多时间和财力。但是用种子培育刺嫩芽几乎没有人研究过,更无从谈起资料和经验了,如果想做就只能靠自己摸索。

2000年秋天,张立贵和丈夫开始到山上观察刺嫩芽的生长繁殖情况,同时采集它们的种子。由于刺嫩芽种子极其难采,们踏遍了大半个白河林区,从日出到日落,每天都奔忙于林间的沟沟坎坎,双脚磨出了血泡,也不放在心上。终于弄清了刺嫩芽的生长繁殖情况,也采集够了种子。2001年她把种子播撒到地里,精心地施肥灌溉。转眼春天过去了,可地里除了不断滋生的野草,没有长出一棵小苗。当时张立贵心中没了底,不知道自己能否在这个别人还没有搞过的项目上取得突破,但就此罢手又心有不甘。而当她再次注意到手中那已经没有了生命力的种子上时,突然一个念头从脑海中闪现:“能否采用催芽的办法使它出苗呢?”为了验证这个想法,第二年春天,张立贵把种子分成若干份,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摧芽。终于有一组种子发芽了。目前,她已经完全掌握了刺嫩芽的培植技术,并成功进行了户外移植,建起了刺嫩芽人工培植基地。

我局为了大力开发长白山山野菜和食用菌,特意从外地请来了一批专家。张立贵在同这些专家的探讨中了解到:拱嘴蘑(学名:胶陀螺)不仅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食用价值,还拥有着很高的药用价值,但由于天然生的拱嘴蘑数量有限,人工栽培目前又没有任何技术,导致大规模培育有很大困难。获得这一信息后,她当时就想,如果能研究出人工栽培的方法来,并形成规模,不但是白河的一个品牌,而且绝对是一项发展前景非常广阔的产业。虽然这一项目至今还在探索之中,但有了培植刺嫩芽的成功经验,她对完成这个课题有着充足的信心。

拱嘴蘑是长白山野生食用菌中的珍品,它的菌丝极为细小,肉眼难以看到,张立贵没有显微镜,又不好意思向领导张口,只好用从市场上买来的普通放大镜进行观察。很长时间过去了,但菌种都是只长菌丝不长耳。怀疑是基质配料的浓度不够,便更换了配制方案。如此反复了五、六次。不懈的努力终于赢得了回报,当她看到试管里长出的小小的菌耳的时候,万分激动,因为这预示着在这个项目上她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山野菜和食用菌独创的技术和低廉的成本,使张立贵拥有了其他种植户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她的食用菌栽培不但发展迅速,而且风险极小。目前张立贵已拥有了一间100多平米的发菌室,两座共计400多平方米的暖棚和10座共计近1000平方米的冷棚,每年都收入四、五万元。

张立贵虽然成功和富有了,但是她不能忘记家乡的父老和林业局的关心和支持。有一次,一家单位栽植的黑木耳因管理不当,出现了大面积的感染,张立贵听到消息后,找了辆出租车,迅速赶到了现场,向该单位领导说明来意。查明情况后,张立贵让技术人员按照她的方法做了补救措施,使这些地栽木耳转危为安,也为该单位避免了4万多元的经济损失。在白河地区,张立贵还先后帮助20多个家庭搞起了食用菌栽培,并无偿提供技术服务,使他们也走上了自我发展之路。